《中庸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。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,强调“中庸之道”,即在各种事物和行为中寻求平衡与和谐。以下为《中庸》全文
天命之谓性;率性之谓道;修道之谓教。
道者也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
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。故君子慎其独也。
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
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
仲尼曰:“吾道一以贯之。”曾子曰:“唯。”
子曰:“参乎!吾道一以贯之。”
曾子曰:“唯。”
子出,门人问曰:“何谓也?”
曾子曰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
子曰:“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”
子曰: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”
子曰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
子曰: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。”
子曰:“古者言之不出,耻躬之不逮也。”
子曰:“德不孤,必有邻。”
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
子曰:“中人以上,可以语上也;中人以下,不可以语上也。”
子曰: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;知者动,仁者静;知者乐,仁者寿。”
子曰: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”
子曰: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
子曰:“智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”
子曰: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小人反是。”
子曰:“笃信好学,守死善道。危邦不入,乱邦不居。天下有道则见,无道则隐。邦有道,贫且贱焉,耻也;邦无道,富且贵焉,耻也。”
子曰: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”
子曰:“君子思不出其位。”
子曰:“君子矜而不争,群而不党。”
子曰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
子曰:“君子泰而不骄,小人骄而不泰。”
子曰: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”
子曰:“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,致广大而尽精微,极高明而道中庸。”
子曰:“道不远人,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。”
子曰:“君子之道,辟如行远必自迩,辟如登高必自卑。”
子曰:“射有似乎君子,失诸正鹄,反求诸其身。”
子曰:“凡事豫则立,不豫则废。”
子曰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”
子曰:“言之无文,行而不远。”
子曰:“君子谋道不谋食。耕也,馁在其中矣;学也,禄在其中矣。”
子曰:“君子忧道不忧贫。”
子曰:“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”
子曰:“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。”
子曰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
子曰: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”
子曰:“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”
子曰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”
《中庸》作为儒家经典,深刻阐述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,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有着深远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