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姹紫嫣红出自哪首古诗】“姹紫嫣红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形容花朵颜色艳丽、繁花似锦的景象。这个词语不仅在现代文学中广泛使用,在古代诗词中也常有出现。那么,“姹紫嫣红”究竟出自哪首古诗呢?下面将对此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姹紫嫣红”最早见于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《牡丹亭》中的诗句: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。”这句诗描绘了春日花园中百花齐放的美景,但最终却只能荒废在破败的井边和墙角,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。
虽然“姹紫嫣红”并非出自某一首具体的古诗,而是来源于戏剧作品,但在后世的诗词中,这一词语被广泛引用,用来形容春天的美丽景象或繁盛的自然风光。
此外,也有部分学者认为“姹紫嫣红”可能受到唐宋时期描写春景的诗句影响,如杜甫、白居易等人的作品中也曾描写过类似的景象,但并未直接使用“姹紫嫣红”这一词语。
因此,“姹紫嫣红”作为成语,其出处主要来自明代戏曲,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古诗。
二、相关资料对照表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含义 | 形容花朵色彩鲜艳、繁花似锦的景象 |
出处 |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《牡丹亭》 |
原文句子 | 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。” |
作者 | 汤显祖(明代) |
作品类型 | 戏曲(《牡丹亭》为“临川四梦”之一) |
是否出自古诗 | 否,出自戏曲作品 |
后世引用情况 | 被广泛用于诗词、文章中,形容春景或繁华景象 |
相关诗人/作品 | 杜甫、白居易等唐代诗人描写春景的诗句,但未直接使用该词 |
三、结语
“姹紫嫣红”虽非出自某一首古诗,但其意境与唐宋时期的春景描写一脉相承。它在明代戏曲中的出现,使其成为中华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词语之一。无论是用于文学创作还是日常表达,它都能生动地传达出春天的美好与短暂。